希鸥网专访“猎享”品牌创始人李欣: Z时代的商业生存法则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10-19 15:24 从中国到美国,再从加拿大到香港,李欣先生是一位自带“全球化”标签的跨国公司掌舵人。不仅在复旦大学担任MBA项目的客座讲师,也同时为金融资本、外资战略咨询公司、互联网独角兽和新能源、新消费企业进行战略与组织转型、战略并购与融资、战略设计与实施、数字化创新与资源的对接。现为Henderson研究院(BHI)和四大研修院的委员会成员、大纽约商会高级理事、“猎享”品牌创始人,丰富的全球化经历让他对于行业的多元与包容尤其关注。 今日,希鸥网对话猎享创始人李欣,了解李欣先生对行业、资源、人才、职场新人的看法。以下是采访实录: 希鸥网:李总您好,之前在外滩举办的投资峰会、BCG跨界想象力盛会和第三届红杉学者项目上见过您,好久不见,请您先向希鸥网的读者们作一下自我介绍。 李欣:希鸥网的读者们大家好,我是李欣,目前在华尔街的摩根系投行内担任合伙人的角色,也为金融资本、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外资战略咨询公司、跨国互联网独角兽和新能源、新消费企业进行战略与组织转型、战略并购与融资、数字化创新与转型资源的对接。我曾经经历的合作伙伴有来自白宫商业委员会(White House Business Council)、科尔尼全球委员会、美国咨询管理企业协会(Association of Consulting Management Firms)、纽约州州长办公室和联合国能源开发署的官员,我发现世界上大多数人对于资本资源圈层关系的认知都是错误的,这导致很多本应优秀的人在错误的赛道里面过度努力但不见收获。这一点让我非常痛心,所以我在华尔街资本的支持下,经常帮助年轻人提升商业资本思维,同时也为资本圈输送人才。 希鸥网:您曾经帮助国内许多大消费、医疗、制造业和能源类的公司进行资源整合,能否介绍一下国内的产业升级和战略转型情况? 李欣:后疫情时代让我们从商业到个人、从工作到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给产业升级按上了加速键,我更愿意称之为“后疫情时代的产业和就业变革”。 举个例子,在十年前,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可能只有一两家科技企业,而现在,科技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并且很多知名的科技企业都来自中国,产业升级速度可见一斑。过去很多知名企业做得比较多的是线上化的业务,但是大而无序,现在这些企业已经逐步转到以大数据驱动的精准化、个性化的经营,换句话说,就是跨界内卷,打破组织边界,让“客户”变身为“客户KOL”。 此外,我曾经跟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有过一次视频会议,我们访问了全球一千多位管理者,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有70%的中国顶尖企业表示将会把数字化解决方案纳入到公司的长期战略中,这说明国内的产业升级和战略转型为我们打开了数字商业时代的大门,新产业技能和技能迁移思维成为了国内产业升级时企业对人才的核心要求。 希鸥网:您曾多次在头部咨询的智库和德勤相关的活动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您认为,500强企业要如何应对产业升级带来的挑战? 李欣:我经常跟世界各地的企业领导者交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一致地认为,并非每家企业都有强大的产业转型和数字化经营能力,因此,数字商业化时代的生存法则是很多企业没有做好准备去适应的。 对此,我有三个建议: 一、 看重硬件设施。比如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数字化飞轮驱动”,包含数字大屏实时滚动、结构化展示、各个部门各个团队经营情况和数据过程等。精细化管理是卓越运营的基础,要做到以数据为依托,让线上线下达成沟通管道闭环。 二、 对软实力设定重要指标。怎样横向管理不同阶层的业务、联动业务是否能够形成方法论、团队认可度和协同性是否成熟、能否扛住业务转型的阵痛...... 我在和麦肯锡等外资咨询公司接触的时候,发现不少客户抱怨自身数据量不足,总是认为大数据需要方方面面都做好才能开始。在我看来,应该沿着业务价值链条去真正挖掘数据里的规律和价值,避免“不知道如何使用手头信息资源”的问题 ,从技术层面推动工业和服务业的进步。 三、 建立科学而立体的评估机制。很多企业的评估流于表面,既不能精准触达客户,也不能倒逼企业进行量化评估,更无法将美好的战略转型愿景落地,这是国内许多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希鸥网:在您看来,人才的孵化对于深陷疫情下的各行业来说,有哪些普适性抓手? 李欣:我在上海中心给蒙特利尔银行做内训的时候就强调过,越是在转型期,伴随着渗透率的提升,全方位数字化服务和客户体验的透明程度就越重要。很多金融大消费领域的领先者已经开始重塑客户管理价值链上的各个节点,实现线上线下渠道无缝链接,确保经营效率提高。因此,职场新人或者企业从业者要改变局限性的底层认知和应试思维,身兼多职的复合型人才才是数字化商业时代的重大趋势。 但我发现很多职场新人不太懂商业,他们甚至不关注商业新闻、不知道股权协议和投资人退出机制、不懂客户需求就去做商业类的工作了。在面试和路演中盲目追求模板和答案,这是很可怕的,企业和个人都要懂得networking,这一点非常重要,利用network的信息优化自己,利用外部信息减少复杂的选择路径,为未来变化做好准备,而不是只关心运营市场或者算法、供应链。 希鸥网:您刚才提到很多人不关注商业新闻,就想去做商业类的工作,为什么? 李欣:我和科尔尼前全球董事会主席Paul Laudicina沟通过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大家只看到了商业岗位高薪酬和光鲜亮丽的一面,但是忽略了其背后长期需要耕耘的思维和不同圈层背后的资源积累。 我在华尔街的时候,不管是大小投行,在交易大厅总是播放着CNBC的新闻,大家时时刻刻关注着市场的一举一动,每一个市场的小波动都牵动着投资者大大小小的投资决定;再比如德勤的官网里有代表着咨询界最新研究的成果,但是如果拿出其中某个细小的问题展开,80%的年轻人会很茫然,在创业、融资、求职时,大家只关心金融咨询行业的八卦、小道消息、薪酬甚至晋升机制,对资本思维视而不见。 大部分人只迷恋于某个成功人士的人设,以为有资源背景、贵人相助就有了很多竞争力,这种误区导致我们经常遇到一些高分却平庸的人,他们将市面上的证书考了个遍却不能解决一个简单的商业问题,这里面可能有学校和家庭的责任,但我认为根源在于年轻人缺乏构建资源壁垒和圈层信息体系的能力。 希鸥网:您刚才提到了“资源壁垒”和“圈层差异”,您认为如果年轻人想要进入战略、投资或数字科技领域,最应该改掉什么坏习惯?又该在哪些地方重点发力? 李欣:这个问题我在复旦大学MBA的一次交流会上探讨过,我认为年轻人最应该改变的是自己的应试思维,不要自以为是地给职场划定标准,不要把完成工作当成期末考试。我遇到很多留学北美和英国的学生,家里花了几百万,却总是把一手好牌打烂;红杉资本的一位投资人也曾跟我说过,面试过一个来自牛津的学子,因为面试内容和书本上教的不一样,当场被面哭了。这就是应试思维带来的后果。而我们的商业世界,其实留给年轻人犯错误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步错可能步步错。 记住,企业不考知识,考的是你的知识怎么帮助其更好地实现商业化。我觉得正确的发力点是要有资源储备和资源管理意识。我曾经遇到过两个北美不知名州立大学的年轻人,他们大三开始参加各种行业峰会,获得了几次给华尔街投资人模拟的路演机会,甚至受邀参加了一些资本峰会,这些商业化的经历本身就足以降维打击面试官了。 希鸥网:根据资本世界对您的评价,您其实是价值投资理念的拥护者,也是为数不多摩根系资本高层里的华人面孔。为了更多的年轻人避免您刚才说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情况,您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吗? 李欣:首先我想说的是,学校学的金融跟华尔街投行是大蒜和咖啡的关系,说白了就是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你依然这样思考,说明你在信息过剩的年代里缺乏了方向感和人生的掌控权。 其次,金融是一个比较高门槛的职业,并不是寒门学子的优先选择方向。如果家里没有资源,或者你只愿意关注一些书本上的知识,那么你很难在金融行业内立足。 此外,金融行业是资源导向制,因此资源非常重要,不论你是职场新人还是合伙人大佬,总归是要去打资源牌的。 综上,我建议金融行业的职场新人们要有意识地去结识行业贵人,在资源的帮助下,从0~1开始理解商业,进入真正的商业世界。 希鸥网:目前您是 “猎享”品牌的负责人,作为亚太地区的一家猎头公司,我们了解到您经常会和一些年轻人深度接触,您是怎样看待很多人抱怨“自己缺乏资源”这个现象? 李欣:优质资源本身放在全世界都是稀缺的,猎享大中华区人才库最小的猎头候选人才刚刚上大一,就已经拿着两份自己参与的行业项目报告和一份咨询方案进入到我的猎头人才库了。他留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第一次见面他就直接让我对接项目经理给他,我很惊讶他能这么勇敢地去探索和追寻资源,这是很多年轻人都做不到的。很多人面对行业的前辈,会“害怕”和“犹豫”,甚至质疑“大佬为什么要帮我”却又不断渴望被高出自己人生数个段位的人翻牌。 希鸥网:最近,“小镇做题家”这个话题引起了热议。在您看来,Z世代的“小镇做题家”想要实现寒门逆袭,需要通过什么样的努力或者途径? 李欣:这个问题我在21年的中国经济高峰论坛里面分享过。我认为,没有哪个人天生就是小镇做题家,只是环境和资源的缺失让很多年轻人觉得敏感、自卑、胆怯,反而无法厘清资本世界的竞争格局、思维观念、行为模式。所以,“小镇做题家”们想要实现逆袭,就要用尽一切努力,去获取能落地的资源。 那要怎么去获取呢?每天兢兢业业打卡上班就能获取资源了吗?在业界,我们都心照不宣地把实习生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做核心工作的实习生,一类是只能做边缘工作的实习生。很多“小镇做题家”都因为环境和思维的局限性,只能做一些边缘工作。但就像主厨不是通过切菜、洗菜、配菜练习出来的一样,即使你做再多边缘工作也无法直接接触核心工作。所以“小镇做题家”们应该去做的,还是主动去获取机会、抓住资源、摒弃应试思维,做有价值的事,吃有价值的苦。 希鸥网:您讲的非常精彩,有人认为,思维决定了行为,而行为决定了结果。我们也知道您正在为一批超高净值人群打造接班人计划,他们的思维和我们普通人相比,是否有些许不同?能给奔波在职场的年轻人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李欣:非常好的问题。事实上,我和福布斯环球联盟的人一直有接触,我发现近年来“家境平平却拿到富豪圈入场券”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已经渐渐成为一种趋势。 2011年,《福布斯》对全美前400位富豪创业方式做了打分,1-10分之间数值越小,代表对上一辈财富依赖性越大;数值越大,则代表依靠自己越多。结果是四百多位富豪中,高于五分的将近七成,低于五分的只有122人,也就是说大多数的超级富豪都是靠自己才成为富豪的。这说明,阶层固化并不真的存在。 在美国时,我接触到了很多赫赫有名的豪门贵胄,他们其实比普通人更拼,并且有资源意识和资源整合意识,所以在每年的资本峰会和咨询峰会上,我会挖掘出这些高净值人群子女的个体能力的潜质,告诉他们怎样才能打好自己身上的每一张牌,同时也为他们探索蕴藏在时代中的细分资源。 另外,还希望年轻人懂得,起点低的人,每前进一步都是赢。毕竟,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只有努力了付出了,才有资格去和起点更高的人对垒。
俞敏洪
张一鸣
黄峥
钟睒睒
王卫
刘永好
全球华商菁英100人评选活动由全球华商菁英商会、亚洲国际品牌研究院华商研究中心等组织联合主办,同步举办“颂”-“全球华商 团结互助 侨心同梦 盛世与共”主题的全球华商菁英100人风采展等活动。7月1日,全球华商菁英代表亮相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引发全球媒体关注和报道。经过机构推荐和企业自荐,共有3000多位华商代表递交资料,经过评审,主办方公布了2021... 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入选2021年度全球华商菁英100人。王石,男,1951年1月23日生于广西柳州,原籍安徽金寨,兰州交通大学(原兰州铁道学院)给排水专业毕业,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原任集团董事会主席,现任万科集团董事会名誉主席,曾兼任中国房地产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房地产协会城市住宅开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房地产协会副会长,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轮值主席职。2012年至今,曾于美国哈佛... 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入选2021年度全球华商菁英100人。截止6月4日收盘,腾讯公司市值高达5.87万亿港元。其创始人正是广东汕头的马化腾。马化腾1993年获深圳大学理学学士学位,现任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1984年随父母从海南迁至深圳,1993年毕业于深圳大学计算机系。同年进入深圳润迅通讯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寻呼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1995年创建惠多网深圳站,名为ponysoft。1...
2023-11-30
2023-11-30
2023-11-30
2023-11-15
2023-11-15
2023-11-14
2023-11-13
2023-11-11
2023-11-11
2023-11-09
“创时代-菁英创新人物系列专访”毫无疑问,2021年除了是“元宇宙”的天下外,还是NFT的“元年”。Twitter 创始人一条推文卖了290万美元、Uniswap一双袜子卖16万美元、一副拼贴画卖出6900万美元...国内市场同样火爆,先有姚明推出了其限量版葡萄酒NFT收藏品,后有NFT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独家合作的加密艺术家“咸鱼中下游”作品《泣》以200万元的价格成交,创造了国内交易平台N...
上一页
1
下一页
2023-12-01
2023-11-15
2023-11-07
2023-10-30
2023-10-30
2023-10-30
2023-10-27
2023-10-26
2023-10-09
2023-10-09
华商品牌网编辑部在中国房地产的二十强房企中,出生于1982年的陈序平也成为最年轻的CEO之一。10月28日,其被升任为龙湖集团董事长。资料显示,陈序平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同年以仕官生身份加入龙湖,在去年调任集团总部之前,其主要职业履历在龙湖成都公司。2016年底,陈序平接棒王光建出任成都龙湖总经理,此前其长期担任成都龙湖投资发展部门负责人。在其主管投资部门期间,龙湖2015... 华商品牌网 石一舟华商品牌网2022年8月华商封面人物:万物云CEO朱保全朱保全,男,1974年出生。现任万物云董事长、CEO、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副会长。根据万物云为公开发行针对香港市场的专场新闻发布会信息,此次发行规模预计8亿至9亿美元,将成为2022年以来港股市场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 万物云于2021年10月由万科物业更名而来,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32年前。与其他专注住... 唯捷创芯4月12日成功登陆科创板,其董事长是60后女性创业者荣秀丽。也不乏联发科、华为、OPPO、VIVO、小米等国内知名手机厂商。这意味着,几经波折后,59岁的荣秀丽终于收获了人生第一个IPO。融资8轮,国产手机撑起一个IPO唯捷创芯的身后,聚集了一众知名半导体VC。
2021-11-26
2021-11-26
2021-11-26
2021-11-26
上一页
1
下一页
|